《上海海关2025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政策解读

Publish Date:2025-06-20     Source:上海海关12360热线

近日,上海海关制定出台《上海海关2025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全力促进外贸稳量提质。

一、出台背景

为全面落实海关总署关于2025年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的部署要求,结合上海口岸工作实际和当前外贸形势下企业的突出诉求,上海海关研究细化了5方面33条措施,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稳预期、强信心、拓市场。

二、具体内容

一是进一步保障重点商品通关便利。围绕“新三样”、医疗器械等重点商品,结合生物医药、船舶海工等上海先进制造业产业特色,强化政策供给。如:试点开展出口锂电池包装智慧检验;深入推进油品储罐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功能叠加试点;试点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监管分级;支持邮轮药械快速通关和进口药品通关一体化等。

二是进一步促进跨境物流提质增效。着力发挥上海港连续15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和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全球第二的禀赋优势,强化口岸枢纽功能。如:支持铁海联运“一单制”“一箱制”发展;推动吕四港等符合条件的港口纳入“联动接卸”试点;拓展“空空中转”“空陆联运”等业务,推动远程与中短程国际航线优势互补;试点推广分运单模式下的空运国际转运业务;支持地方“前置货站”建设;推进航空口岸“空侧直通”监管模式等。

三是进一步优化监管流程适配业态。围绕企业诉求和地方政府关注,加强各类数字技术应用,再造业务流程、升级监管模式。如:在相关现场海关设置“绿色通道”,支持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鲜切花等产品高效通关;对用于本市首店、首发、首展、首秀且纳入相关“白名单”的进口消费品,试点推行差异化检验模式;优化进口货物分段实施准入监管模式;支持跨境电商海运出口“总单模式”和“分单模式”同场运作;推广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模式;开展“1+N”属地查检作业模式改革试点;提供进出境旅客通关便利等。

四是进一步推进关地企互联互通。着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兄弟海关的协同共治,系统性、全链条地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如:支持推进航贸数字化重点场景扩围放量,推进AEO企业信息上链共享;联合推进中欧班列整体规划建设,加速推进中欧班列中长期场地规划,推动中欧班列运载、货物进出等节点数据与海关系统对接;支持拓展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AEO专区海关信息化功能应用;开展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联合虹桥B保内跨境电商头部平台企业,在数据全面对接基础上优化海关监管模式,减少清单人工核查时间等。

五是进一步提升对企服务精准深入。聚焦打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口岸营商环境,切实提升外贸企业满意度、获得感,以及社会公众的知晓度。如:依托浦江数链和上海CA数字身份认证,推出“沪关e单通”功能;持续推广“ERP联网申报+快速审核”和“一表多用”智能审核模式,提高减免税业务办理时效;支持企业通过海外仓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境外物流、报关、退运原因说明材料等退货信息,畅通海外仓出口货物退运流程;率先发布海关法规、政策及办事流程,增加信息透明度和法律法规信息可获得性和专业可信度等。

三、相关解读

(一)什么是出口锂电池包装智慧检验试点?具体怎么参与?

为加大对“新三样”产品出口支持力度,结合出口锂电池产品高科技特点,上海海关集成应用AI智能识图、大数据算法等新技术,在满足出口危险货物包装检验监管有效性的前提下,开展出口锂电池包装智慧检验试点,提升物流通关效率。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向海关申请包装使用鉴定,海关接收申报数据并与技术档案进行智能核对,通过的标记为放行,不再批批实施现场查检;不通过的标记为现场查检。

具体内容如下:

1. 按照“自愿参与、统一规范、平稳运行”的原则,企业自主向属地海关申请试点。

2. 海关建立出口锂电池包装智慧检验模式业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锂电监管系统”)对出口锂电池包装实施智慧监管。试点企业将生产物流关键数据与“锂电监管系统”进行数据传输交换。

3. 属地海关指导试点企业建立技术档案,包括锂电池型号、电参数、检测报告、包装信息、标记信息等。

4.“锂电监管系统”对企业申报信息及技术档案进行自动校验比对,并根据比对情况发出“快速验放”或“现场检验”的系统建议。

(二)“两仓功能叠加”的优势体现在哪方面?

“两仓功能叠加”是指,同一仓库具有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双重功能,国产船供燃料可直接申报出口入仓、仓内结转、保税加注,不必在两仓间物理流转。

开展“两仓功能叠加”前,国产燃料油需要先进入出口监管仓库,再管道运输转至保税仓库,最后根据需要开展燃料油船供业务。开展“两仓功能叠加”后,国产燃料油可以按原有流程申报,但货物直接进入叠加储罐,根据需要进行船供业务,降低船供成本,提升罐容中转率50%以上,在不新增罐容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航运供应能级。

(三)进口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试点是指什么?有什么预期成效吗?

为支持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结合地方政府及企业诉求,上海海关在总署部署下,于2025年正式启动进口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风险分级分类试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医疗器械行业特点,全面夯实多维度风险监测基础,深化质量安全风险智慧评估建设;构建全品类进口医疗器械分级分类检验监管体系,根据进口医疗器械风险等级科学优化布控查验比例,开展差异化检验监管。

通过试点措施,在有效降低整体布控查验比例的同时,逐步实现对高风险医疗器械的靶向布控和精准监管,更好维护国门安全,提升物流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四)什么是多式联运转关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什么便利?

支持多式联运经营人按货物多式联运合同,开展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将货物从进境地运至指运地或从启运地运至出境地的运输服务,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以正在开展的铁(路)公(路)多式联运试点为例,多式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一张货运单据可在运输各环节顺畅流转,货物可一箱到底,数据线上流转,这种模式可以简化物流中间环节,减少货物短途倒运、仓储等费用支出,压缩运输和通关时间,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五)“联动接卸”模式下,洋山港已对接多少港口?今年还有没有进一步拓展的计划?“联动接卸”模式相较传统的物流模式有哪些优势?

近年来,上海海关不断复制推广“联动接卸”模式,持续丰富“水水直联,多港互动,内河承接,洋山装卸”内涵,服务更多有需求的港口。目前,洋山港已对接江苏太仓、大丰、通海、吕四;浙江独山、安吉;安徽芜湖、合肥、安庆、蚌埠、铜陵、池州、马鞍山;江西九江等4省14港。近期,海宁、如皋正接洽“联动接卸”对接事宜。“联动接卸”模式通过驳船直达目的港,提升运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例如洋山-芜湖港,“联动接卸”模式全程运输时间平均约48小时,相较于其他模式节省近一半时间。据货主测算,相较传统水水中转,“联动接卸”模式出口每标箱可节约物流成本400元,进口每标箱可节约200元,企业可以享受实实在在的红利。

(六)什么是TIR运输?该模式有什么优势?

TIR即《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是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便利通关系统,旨在通过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多边贸易和国际运输的便利化和安全性。TIR国际公路运输,被视为海运、空运、铁路运输之后的第四物流通道。目前,上海已实现TIR国际公路运输业务双向贯通。

开展TIR运输作业,海关仅需核对TIR证书信息和检查关封,可全程不换车不倒装,能够“一车到底”,实现“门到门”“点对点”运输,有效降低时间成本,提升货物效率。

(七)为建设空中丝绸之路,海关有哪些支持措施?

主要有如下5项措施:

“空空中转”,上海海关全面推行国际转运通关无纸化,对国际转运箱,物流企业只需简单舱单申报,即可秒级验放,无感通关。

“空陆联运”,上海海关推出“转关E邮通”转关申报服务,保障“卡车航班”全流程网上操作,无纸化办理海关手续,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目前,共有42家国内外航司在浦东国际机场运营“卡车航班”业务,构建起了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中心的“卡车航班”网络。

“分单国际转运”,对具备条件的国际货运代理,试点推广分运单模式下的空运国际转运业务,该模式打破了由同一航空公司主导的总运单“一单到底”传统模式,允许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自行优化组合进出境航班,采用两份总运单衔接、快速换装的操作方式,实现“一票货物、两程航司”的无缝衔接。该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航线选择、更灵活的航班组合和更优惠的运输价格,有效盘活了浦东国际机场国际航班舱位资源。

“两场转运”,通过货物在两场间的快速驳运,使浦东和虹桥两机场间形成航线优势互补,提升航班载货能力。上海海关综合运用电子关锁、电子围网、电子标签、电子栏杆、视频监控、AI识别及GPS定位等信息化监管手段,打破了传统人工施验封在人力资源和作业时效上的制约,实现了海关嵌入式监管,无感通关,有效提升了“两场转运”货物的物流时效。

“空侧直通”,是一种机坪交接的物流运作模式,即货物在空侧实现国际段航空运输与国内段航空运输的直接链接,企业无需将货物从国际货站提离后再转运至国内货站入库,有效减少国内作业及国内仓库和国际仓库短驳等环节,提高空运货物运转效率。

(八)“前置货站”有哪些优势?对企业有什么帮助?

前置货站是指将航空收货、安检、海关监管、组板集拼等货站功能前移至货源地等非空侧区域,进而提升航空物流服务能力、优化腹地营商环境的航空货站。

前置货站将部分空运口岸作业“一站式”前置,缩短口岸作业时间,有效减少货物在机场的停留时间,助力空运货物“物畅其流”。在全局物流上,前置货站将部分货站作业转移至非空侧区域,根据航班时间合理安排运输和仓储,实现机场货运削峰填谷,进而减少机场货运排队现象。

(九)首发进口消费品检验监管措施在哪些方面更简便?

为提升首发经济效能,在海关总署的部署下,上海海关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联合研究推出了《关于开展首发进口消费品检验便利化措施试点的公告》,采用“白名单+差异化合格评定”的创新模式,提高首发经济消费品进口通关效率。

一是品类覆盖实现全域性突破。将试点措施适用范围扩展至服装、玩具、家电、食品接触产品等进口首发消费品。

二是分层监管构建柔性机制。对于不进入流通领域的首展首秀展品、单批次20件以下的小批量新品,实施“合格保证、快速验放”;20件以上批量进口的首发新品,可凭有资质有能力的实验室签发的检测报告实施快速验放。

三是跨部门协同推进。建立首发新品白名单联动机制。由商务主管部门推荐重点首发企业及新品清单,海关结合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技术支撑,对首发新品开展风险评估,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现“监管”与“便利”有机统一。

自政策试点启动以来,已有14家跨国品牌中国总部,累计20个国际知名消费品品牌申请纳入“白名单”,包括两万多款全球或区域的首发新品。目前,首批白名单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已全部完成。

(十)上海海关在跨境电商出口监管方面有何创新?

上海海关持续推进跨境电商海运出口业务发展,以“数据交互印证、差别分拣查验、灵活拼箱整出、海运出口平台”为目标积极打造海运跨境电商监管“样板间”,通过跨境电商供应链数据交互印证,进行精准风险评估,对以不同包装类型运抵监管场所的货物,进行差别分拣,运用“先查验后装运”监管,实现清单模式、报关单模式等跨境电商全模式同场作业。

目前海运跨境电商出口已全面覆盖9610、9710、9810等各种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有效提升跨境电商海运出口便利化水平。

(十一)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模式有什么优势?

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监管创新是海关回应企业诉求、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惠企措施。为解决传统模式下出口拼箱货物装运易受影响、重新拼箱难等问题,海关总署创新提出对出口拼箱货物实施“先查验后装运”监管,允许散货进入海关监管的拼箱仓库,在库内完成理货、组货、拼箱、报关,将查验环节前置,在完成海关监管后再装箱,进一步提高货物通关效率,为跨境电商出口带来便利。出口拼箱货物“先查验后装运”模式在上海集装箱口岸属于首创,上海海关按照总署相关工作要求做好外高桥港跨境电商作业场地的场所建设、业务流程设置并确定监管方案。“先查验后装运”模式让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安排物流运输计划,货物的堆存费用和滞期费用减少,资金占用成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十二)远程属地查检的具体措施和适用产品有哪些?

为提升属地查检工作效能,海关总署推出了远程属地查检的改革试点。远程查检指的是通过视频实时连线的方式,对企业申报的进出口货物在目的地开展远程检验检疫作业。通过这项试点,海关查检关员使用视频终端,企业人员使用手机APP进行实时音视频交互,可突破时间、空间的物理制约,实现现场作业时间灵活可控。在压缩海关监管时长和企业通关成本方面成效明显。例如洋山海关在实施远程查检后,试点企业平均待检时长由3-5天缩短至1-2天,较传统模式减少60%以上,企业进口货物流转效率明显提升。

为使试点成果惠及更多企业,上海海关立足关区实际,在总署支持下进一步推动更多品类产品纳入试点范围。例如,上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进口服装采信远程查检试点,将远程查检与服装采信相结合,形成创新措施间的“同频共振”,契合了企业对进口消费品的快速上市需求,显著提升消费体验;在此基础上,力争近期将进口化妆品和出境C级特殊物品等更多产品纳入远程属地查检试点范围。

(十三)在提升进出境旅客通关便利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在实现进出境旅客“无感通关”方面,上海海关不断推进进出境旅客通关流程的优化升级。对于个人身体健康状况无异常且所携行李物品符合规定的旅客,海关将依托各类智能化手段助力旅客高效便捷“无感通关”。旅客在进出境时,应确保所携带的行李物品(包括托运行李和随身行李)符合合理自用的要求,且不超过免税额度,并且不得携带禁止、限制进出境的物品,例如枪支弹药、毒品、检疫物等。如旅客确实携带有禁限类物品、超出免税额度的物品、检疫物或其他应向海关申报的物品,应在进出境时选择“红色通道”通关,在申报台等指定地点向海关书面申报物品。旅客可以通过微信或支付宝“海关进出境人员指尖服务”小程序、互联网网页(npc.chinaport.gov.cn)等渠道预先填写电子申报数据并提交海关验核,从而加快现场申报办理速度。

在优化中转旅客通关体验方面,上海海关持续推进中转业务场景升级,通过在国际中转候机厅布设中转旅客托运行李通关状态实时展示系统,实现行李状态可视化。国际中转旅客能够通过该系统第一时间了解托运行李后台通关进度,绝大部分托运行李无异常的旅客,可实现“即查即走”,快速中转。

(十四)如何适用“ERP联网申报+快速审核”和“一表多用”智能审核模式?

“ERP联网申报+快速审核”模式,是指针对品名固定、多次重复进口、时效性要求高的进口货物,由海关信息系统自动审核确认企业提交的减免税申请。经审核确认通过的,系统自动出具《征免税确认通知书》。目前,该模式适用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征免性质428)、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征免性质423)、支持民用航空维修用航材进口(征免性质888)等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项下进口有关货物。

需启用快审的企业,应当向主管海关提交申请报告,说明进口货物适用快审的必要性以及为启用快审所采取的内控措施。

“一表多用”智能审核模式,指的是“一次办理、多次审核”。目前,该模式适用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征免性质428)、支持新型显示产业发展(征免性质423)、支持民用航空维修用航材进口(征免性质888)、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征免性质408)、支持科技创新等进口税收优惠政策项下进口有关货物。

“减免税一表多用”模式突破了减免税审核确认的固定流程,通过事前设置集中办理确认表单、事后增加报关单自动反填功能等手段,实现了海关审核环节与实货通关环节交错进行,按规定需10个工作日出具的《征免税确认通知书》变为即时出具,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企业如需办理“减免税一表多用”业务,可以在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表多用申请”模块中提交申请。对于具体填报栏目有疑问的,请向主管海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