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漕河泾开发区企业海智在线第八届采供破壁会在漕河泾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场大会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指导,海智在线与漕河泾开发区联合主办,汇聚220余位采购商与1054位工厂代表现场参与,是平台迄今为止海外采购商参与国家最多、未来产业需求最集中、工厂覆盖地域最广的一次大型线下对接活动。
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申卫华,徐汇区副区长魏兰,上海数据集团副总裁吕锋,漕河泾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伦,漕河泾管理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卫祖晔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破壁会。
此次对接会呈现出六个显著特征,既反映产业趋势,也折射平台对接机制的进一步进化,并体现出漕河泾开发区对区内企业的全方位支持。
01【结构设置更突破】双专区首设,打通全球市场与未来产业
在漕河泾开发区支持下,本次对接会首次设立“徐汇区智能制造专区(漕河泾开发区)”,邀请具备前沿技术能力的链主企业现场参会。专区企业中,62%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超半数为上市公司、国央企或准上市企业,覆盖量子计算、EUV光掩模、人形机器人、AI医疗等未来制造关键赛道,加速未来制造能力的市场化落地。
同时,首次设立“海外采购商专区”,来自美国、南非、奥地利、墨西哥、迪拜等14国的20余位采购代表现场对接中国工厂,构建起“立足本地、对接全球”的结构。
6月22日,海外采购商团一行受邀参访漕河泾开发区人形机器人“超市”、罗克韦尔自动化净零智造联创中心等科创平台。在人形机器人“超市”参观期间,不少海外采购商代表直呼震撼。这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中国智造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竞争的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的一道缩影。
02【生态协同更紧密】园区资源与金融服务深度参与
平台生态支撑机制持续优化,现场实现了采购商、工厂、产业园区与金融机构的协同共建。漕河泾开发区精准组织本地链主企业对接优质产能资源,并开放漕河泾模速空间“AI+工业智能加速器”相关咨询通道,为智能硬件、AI工业等产业方向提供支持;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现场为企业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协助解决订单匹配后的融资问题。
03【行业趋势更清晰】创新行业与未来产业采购高度聚集,机器人采购商需求最旺
本次参会采购商中,超55%来自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高成长性产业链。其中,机器人采购商占比超过11%,位列第一。整体来看,到场采购商横跨60+个细分行业,既覆盖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行业,也涵盖微电子、低空经济、生物医疗等技术密度高、非标研发需求高的新兴领域,产业构成“横向广、纵向深”,精准体现当下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真实轮廓。
04【订单结构更典型】小批量、快结算成为主流特征
本次大会中,52.5%的采购商年采购额集中在1000万元左右的小批量订单区间,其中机器人、低空经济、先进医疗等新兴行业尤为突出,订单普遍呈现“小批量、多品种、快响应”的特征。另有15%的采购商已进入年采购额5000万元以上的快速成长阶段,6%为年非标采购额破亿元的产业链龙头。
账期方面,整体呈现“节奏快、意愿强”的趋势。43%的采购商采用月结30天,31%支持预付款或现结,仅6%为90天及以上长账期,全部集中于验收周期长、结算流程复杂的大型链主。相较往届,本次对接会的账期结构对中小工厂更为友好,也反映出《民营经济促进法》落地后采供关系的积极转变。
05【对接成果更显著】全面支持创新产品落地
在创新行业与未来产业需求占比高的背景下,仍有超过86%的采购商在现场成功对接到匹配工厂,并表示愿意参与海智在线后续举办的同类活动。其中,45%的采购商现场对接工厂数量达20至50家。对于部分零件复杂、技术要求高或交付区域受限的项目,采购商在现场初步沟通后,已通过平台同步启动线上定向匹配推荐机制,确保后续精准推进与持续跟进。
06【供给覆盖更广阔】现场产能网络横贯97城
本次对接会现场汇聚来自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97座城市的工厂代表,构建出一张横贯东南沿海与中西内陆、纵贯多层级制造能力的全国性产能网络。其中,83%的工厂来自长三角制造核心区,其余分布于广东、河北、山东、辽宁、四川、重庆等重点工业城市,涵盖从一线直辖市到制造强县的多层级制造生态。
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发表主题演讲,围绕全球产业趋势、平台技术创新与中小工厂的现实突围路径三方面,系统介绍了平台为此构建的支撑体系。随后,多位海外采购商现场介绍企业背景与实际需求。大会还举行了海智在线与上海银行、跨越速运的战略签约,并正式官宣完成B+轮融资,标志着平台能力建设迈入新阶段。
海智在线创始人兼董事长佘莹在现场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她表示,改革开放已走过47年,回顾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最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产业的持续发展、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由数百万家工厂构筑的供应链综合能力。但大多数的工厂,贸易能力和商务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在更高维度的支撑体系上,如金融、物流、结算等,也仍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制造业工厂要真正增加贸易能力,需要从三个方向发力:第一,增强链接市场的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尽早构建渠道、运用渠道、掌握渠道;第二,学会合理定价,真正学会讲清楚“贵有贵的道理”,建立清晰透明的成本结构;第三,强化使用贸易工具的能力。工具是药,使用新工具就等于在增强自身的贸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