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业是社会化大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随着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面升级,本市专业服务业也将进入向更高能级、更强引领度发展的新阶段。
上海专业服务业具备向更高能级、更强引领度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上海高度重视专业服务业发展,连续印发《上海市关于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助力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若干措施》(沪府办规〔2023〕15号)《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上海专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府办〔2024〕16号)等多个政策文件,专业服务业体系不断完善,已初步具备向更高能级、更强引领度发展的坚实基础。
规模体量举足轻重,优势基础持续夯实。2023年上海规模以上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2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9.0%,高于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速6.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收的14.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行业集中度水平高,龙头带动效应明显。如法律服务领域,规模前十的律所汇集了全市13.9%的律师;人力资源领域,2023年营收规模超10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营收合计977.15亿元,占该行业比重超50%;广告服务领域,全国约1/4龙头广告企业来自上海;检验检测认证领域,5.1%的年亿元营收规模检测机构完成了全市59.3%的行业营收。
全球吸引力持续增强,国际品牌加快集聚。多年来,上海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球吸引力不断增强。GaWC175名录的公司中,在上海已设立2家总部及195家分支机构,居国内首位,成为高端专业服务境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门户城市之一。
新赛道加快前瞻布局,“走出去”步伐加快。随着上海产业发展业态和模式创新,专业服务加快向新兴领域拓展延伸,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本市专业服务业服务半径不断拓宽,在“一带一路”“丝路电商”等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
上海专业服务业在提升质量效益方面还存在不足
本市专业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既有产业共性问题,也有行业个性问题,既有当前短期问题,也有长期深层次改革问题,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本土品牌培育偏弱,行业引领力有待增强。二是高端人才队伍缺乏,国际化程度有待提升。三是“走出去”存在困难,制度设计有待完善。四是市区联动合力不足,示范引领有待强化。五是绿色低碳转型缓慢,竞争环境有待优化。
下一步促进上海专业服务业发展的“六大行动”建议
一是实施“培优引尖”强基行动,提升行业“引领力”。持续引进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国际优质资源导入枢纽。大力培育本土专业服务机构,推动更多优质本土专业服务机构上市发展。集聚功能性平台和组织机构,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高能级国际经济组织落沪。
二是实施“品牌铸造”攻坚行动,强化市场“供给力”。包括助力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增强认可度;拓展本土专业服务半径,彰显美誉度;加强专业服务品牌推广,提升知名度。
三是实施“国际接轨”提速行动,增强国际“影响力”。有序推进重点领域制度型开放,在重点区域探索法律等细分领域改革创新试点。大力支持专业服务机构“走出去”,建立企业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伙伴机制,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多种模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对接,大力推广“上海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
四是实施“平台优势”再造行动,激发产业“赋能力”。聚焦制造服务一体化新模式,增强专业服务深度赋能实体经济。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拓展业务,赋能新兴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社会组织作用,通过搭建专业服务业合作交流平台、鼓励行业跨领域联盟、建立“专业服务业发展智库”等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水准。
五是实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行动,提高未来“竞争力”。支持专业服务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鼓励发展数字广告、数字征信等数字化新型业态。夯实专业服务业数字化基础底座,积极搭建行业基础数据库,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丰富绿色化专业服务产品供给,如建立ESG专业服务品牌、规范碳足迹管理专业服务等。
六是实施“要素支撑”夯实行动,增强制度“保障力”。一方面,强化需求侧政策供给,包括健全全市专业服务业统筹协调机制;适时在全市范围推行“专业服务券”制度;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服务业税收制度;探索更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模式等。另一方面,强化高精尖人才引培,做大做强本市专业服务业人才队伍。
(作者:张伟丽,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监测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