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拓展绿色贸易 加快建设贸易强国

发布日期:2025-11-18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换道超车”的重要机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设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拓展绿色贸易”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积极发展绿色贸易。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贸易强国指明了方向。

2025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印发《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形势下中国绿色贸易创新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绿色贸易进入政策体系化、制度化的新阶段。积极拓展绿色贸易,不仅有助于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良性循环,更是实现“双碳”目标、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作为中国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意见》为突破绿色贸易发展瓶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积极拓展绿色贸易的意义重大

拓展绿色贸易顺应全球贸易绿色转型的客观趋势。当前,全球贸易进入绿色低碳转型与国际规则重构的关键期,绿色贸易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估计,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绿色氢能等绿色前沿技术的市值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的4倍。届时,电动汽车的市场收入可能增长5倍,从目前的1630亿美元上升至824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积极拓展绿色贸易不仅是顺应贸易绿色化趋势的主动作为,更是贸易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拓展绿色贸易契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当前中国外贸发展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绿色贸易成为推动贸易优化升级的核心引擎。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超七成;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创历史新高;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强劲增长。同时,拓展绿色贸易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出口结构减少碳排放,通过进口绿色产品和技术提升国内减排能力,形成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拓展绿色贸易彰显大国担当的时代要求。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大绿色贸易经济体,中国绿色贸易的发展不仅关乎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积极拓展绿色贸易,不仅有助于为中国外贸增长注入新动能,也通过向全球提供优质绿色产品和服务,为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创造了条件,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拓展绿色贸易回应了国际规则变革的现实挑战。当前,国际经贸规则正经历“绿色重塑”,以碳边境调节机制、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碳足迹声明及标签等为代表的涉碳经贸规则加快推进,推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等“边境后”措施成为贸易准入新门槛。在此背景下,“绿色化”正成为新比较优势,深刻重塑全球产业竞争与贸易格局。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增多、规则碎片化等挑战,中国必须主动作为,通过拓展绿色贸易提升规则适应能力与规则制定话语权。

积极拓展绿色贸易的着力点

近年来,中国绿色贸易蓬勃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和技术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和能力存在不足、物流等贸易环节降碳潜力尚未充分挖掘、绿电绿证与碳足迹核算等支撑体系不够完备、低碳认证与国际衔接存在差距等。对此,《意见》围绕主体培育、动能挖掘、国际环境、支撑保障四个维度提出四方面十六条重点任务,为“十五五”时期绿色贸易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

聚焦主体培育,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

企业是绿色贸易发展的核心主体。《意见》从意识、能力、流程、服务四个维度提出培育路径。在意识培育上,通过加强外贸企业培训、发布最佳实践案例、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供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强化全行业绿色发展共识。在能力建设上,以绿色设计和绿色生产为抓手,支持外贸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提升企业绿色贸易能力。在流程优化上,聚焦物流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促进长途运输“公路转铁路”“公路转水路”,使用环保包装,推进单元集装器具国际互认共享等举措,推动贸易流程绿色化。在服务提升上,建设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第三方机构向外贸企业提供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认可的产品碳足迹、组织碳足迹等服务,破解企业低碳认证难题。

挖掘发展动能,拓展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

绿色产品和技术是绿色贸易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意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发力,围绕扩出口、拓市场、优进口、促合作、搭平台五个维度提出政策举措。扩出口方面, 重点发展绿氢等可持续燃料贸易,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提升中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国际竞争力。拓市场方面,支持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优惠安排,拓展绿色低碳领域贸易合作,打造对外经贸合作新亮点。优进口方面,研究完善再生资源进口标准及管理措施。促合作方面,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搭平台方面,提升展会绿色化水平,加快制修订绿色办展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规范管理、统计监测和标准引导,促进绿色布展参展常态化。

优化外部环境,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国际环境

面对全球绿色规则碎片化、绿色贸易壁垒增多等外部挑战,《意见》以规则引领与标准为核心破解外部制约,推动构建有利的国际环境。在规则引领方面,《意见》提出参与全球涉碳经贸规则磋商讨论,加强绿色低碳发展议题交流,推动建立更加包容、公平的国际绿色贸易规则;积极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绿色议题谈判,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环境章节水平。目前,中国与瑞士、韩国、秘鲁的自贸协定或者升级谈判中,都包含了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合作等方面内容,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还设立了绿色经济专章。提升自由贸易协定环境章节水平有助于削减绿色贸易壁垒,为绿色贸易发展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在标准互认方面,《意见》提出制定发布一批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支持国内机构参与绿色低碳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强绿色低碳领域多双边合格评定互认合作。这将有助于降低因标准差异带来的贸易成本,助力中国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

强化支撑保障,建立健全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

绿色贸易发展离不开金融、数据、市场机制、人才队伍、政策制度的支撑保障。针对当前中国绿色贸易支撑保障体系存在的短板问题,《意见》从上述五个维度精准发力。在金融支持上,提出基于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等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绿色低碳行业的承保力度。在数据库建设上,加快建设国家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发布并持续更新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为外贸企业积极应对碳壁垒、构建绿色比较优势提供数据支撑。在机制建设上,健全完善碳定价机制,扩大绿证绿电交易规模,这将有助于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外部冲击,助力企业用好碳定价机制拓展国际市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支持绿色贸易课题研究,培养绿色贸易相关人才。在政策保障上,建立绿色贸易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与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衔接协同,形成政策合力。

(作者单位:秦若冰,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马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