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经验”到“全国方案”——上海自贸试验区向更大范围播撒制度创新红利

发布日期:2025-07-18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

2023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80条措施,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更多“自贸经验”。

经过一年多的先行先试,80条措施已基本落地。为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试点经验,在更大范围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试点成熟、成效显著、风险可控的77条试点措施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近日,国际商报记者深入上海自贸试验区走访调研,记录政策先行的生动案例,聆听企业创新先试的鲜活故事,感知上海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时代脉搏。

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迈上新台阶

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自202311月国务院印发《总体方案》以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试点海关“一线径予放行”、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等举措落地见效,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贸易更自由更便利

在背靠长江、面向东海的上海南港码头,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有条不紊地开进停靠在泊位的巨型滚装船,即将启程被运往韩国釜山市的平泽港。

“近年来,滚装船仓位非常紧张,因此很多日韩车企和船运公司通过中转模式运输,将小港口的车辆集中到大港口之后再运往其他国家。”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有限公司临港码头运营部计划调度科经理龚亮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得益于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海关创新监管政策,上海南港吸引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在此中转。

龚亮提到的创新监管政策,即洋山海关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实施的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为标志的“六特”海关监管制度。作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首创的“一线径予放行”模式最大程度简化了货物的一线进出境手续。

在该模式下,一线进出境环节除涉证涉检和涉安全准入管理的货物外,其他货物企业可凭自主声明直接将货物从口岸提离并出入区。“在‘一线径予放行’政策支持下,通关效率提升了50%以上。今年上半年,在该政策下上海南港完成汽车保税中转5.2万辆。”龚亮说。

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和重要的汽车出口枢纽,上海南港自开港运营以来,已为产业区、自贸试验区和周边腹地提供了优良的件杂货、汽车滚装和集装箱等多货种的装卸仓储港口物流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在促进通关便利化方面,《总体方案》提出了优化国际中转集拼平台运作模式,吸引全球拼箱企业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设立拼箱中心,允许开展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

上港物流拼箱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荣表示,国际集拼业务联动国际中转货源与本港腹地货源,形成内外双循环驱动机制,有效吸引了此前流向新加坡、釜山等港口的中转货流,大幅提升上海港的综合服务能级,巩固国际航运枢纽核心地位,有力支持了区域经济与贸易便利化发展。

“国际中转集拼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贸易体系与港口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更为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供了关键战略支撑。”朱荣介绍,自业务开展以来,上海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阶梯式增长,2024年业务量突破3万标箱,国内段操作时效在常规模式下压缩至3个自然日,跨港区流程缩短至5天内,相比新加坡港7天周期提速40%,成为全球港口效率新标杆。

“未来,我们将深化合作,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国际物流企业在上海设立中转集拼中心;同时,加强科技研发,推动智慧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贡献力量。”朱荣说。

记者了解到,《总体方案》发布一年多来,临港新片区深入贯彻落实,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总体方案》中“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章节相关条款落实。截至目前,各项措施已全部落地,标志性成果持续涌现。

“单一窗口”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依托上海电子口岸平台在全国率先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旨在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作为该项目的建设运营单位,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需求为导向,深度挖掘监管难点、企业痛点及流程堵点,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勇对国际商报记者介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以来,坚持“一个平台、一次提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理念,聚焦口岸通关作业全流程和贸易监管主要环节,实现了贸易和运输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向监管部门一次性提交申报,监管部门通过“单一窗口”向企业反馈办理结果和共享监管结果信息的“一站式”互联互通。

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形成了具备“监管+服务”“通关+物流”“外贸+金融”功能的18大板块和75项特色化应用,对接22个部门,服务企业数量超70万家,年处理数据量支撑全国超1/4的贸易量。

这些成果,有力地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通过数字化转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断推进无纸化作业和‘不见面’办理,为各类申报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每年可达20亿元以上。”杨勇说。

此外,杨勇介绍,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还通过建设“融资信贷服务”“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信用保险服务”“新型国际贸易结算”四大专区服务,打造金融服务新名片,为推动数字货币的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创新展开积极探索。截至目前,“单一窗口”全年交易结算额近2000亿元,为外贸企业提供普惠贷款40亿元。

展望未来,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主动适应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大趋势,建设“区块链+大数据+大模型”相融合的航贸数据要素流通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服务体系,把“单一窗口”打造成为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优化和国家智慧口岸建设的示范标杆,推进上海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贸易强国建设。

绘就服务贸易发展新蓝图

金融开放是中国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方案》中多项措施涉及金融服务,旨在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今年的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五个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任务。当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正以金融开放为笔,绘就服务贸易发展新蓝图。

打造全球再保险重要枢纽

7月的上海,阳光和煦,碧波荡漾的滴水湖宛若镶嵌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一颗明珠,照映着上海金融业开放发展的蓬勃之姿。位于滴水湖畔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内,一层大厅有一块电子巨幕,实时更新着国际国内再保险的交易数据和明细。一至二层的交易大厅可容纳100多个交易席位,让再保险的供需双方能面对面完成业务洽谈。

这是再保险交易的代表性场所,也体现了登记交易中心生态圈的核心功能。《总体方案》提出,在临港新片区内建设再保险国际板。20248月,《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了在临港新片区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设立是中国再保险业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成果,旨在打造中国保险业制度型开放的示范窗口和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场景,以再保险为纽带,实现与全球经济更深度的绑定和链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的中国再保险交易市场,填补了中国再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

常明介绍,在制度型开放方面,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主要开展了三方面工作,一是积极对接国际规则和标准,做好规则“转换器”,为全球再保险数字化转型贡献解决方案;二是积极探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成立“产业+行业”共同参与的保险联合体,为国内产业链链主提供承保能力的支持;三是在交易市场推出交易席位,更好地支持中国再保险市场与全球对接,同时也为全球再保险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载体。

市场机构数量方面,记者了解到,自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设立以来,再保险运营中心及再保险分公司已有26家,境外交易席位设立了6家,实际机构数量已超过30家。与此同时,已有110家境内外交易机构在线上开通了交易权限。除了不断增加的入驻机构,登记保费也持续上升。今年以来,再保险交易金额已突破20亿元,登记保费654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将推动上海成为全球再保险市场的重要枢纽。未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将成为全球再保险中心的重要一极,为全球风险治理提供更多“中国经验”。

推动移动支付实现全球互联

优化支付服务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作为驱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支付便利化是金融开放水平和金融服务能级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出入境消费的增长离不开境内外移动支付的互联互通,以及支付便利化举措。《总体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者率先推出电子支付系统国际先进标准,开展数字身份跨境认证与电子识别;支持依法依规引进境外电子支付机构。

为便利来华人员移动支付,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蚂蚁国际首创了Alipay+“外包内用”和支付宝“外卡内绑”两套便利入境支付方案,通过携手13个境外电子钱包及7大主流国际银行卡,用技术和服务助力高水平开放,满足当下热门的中国游入境消费需求。

支付宝跨境业务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欢向国际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外包内用”方案涵盖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的13个主要电子钱包的用户,可通过Alipay+创新跨境支付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直接在中国千万支付宝商户用自己的“家乡钱包”进行消费。“外卡内绑”方案包括银联国际、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全球7大国际卡组,外籍用户来华可下载支付宝并绑定自己的国际银行卡进行使用。

记者了解到,这两套便利入境支付方案覆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年带动国际消费者近700万人,入境消费额、交易笔数同比增长均超3倍,惠及入境游客和商旅人士。

入境游客来中国把钱都花在了哪里?刘欢告诉记者,除了“大采购”,入境游客支付最多的就是餐饮和地铁出行。尤其是今年“五一”假期,Alipay+钱包用户在地铁出行方面的交易量增长迅猛。“这说明入境游客来中国用移动支付更方便了,用‘家乡钱包’无论是‘一码通行’还是售票机买票,都能大大节省他们在中国的出行成本。”

截至目前,蚂蚁国际在全球已联合36个境外钱包及更多全球合作伙伴,链接到1亿商家和17亿消费者,以普惠支付服务和数字互联技术帮助商户迎接全球游客,促进国际交流与繁荣,让跨境旅行和商贸往来更加畅通无阻。

打造数字经济合作新高地

近年来,数据跨境流动和国际数据合作已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领域。《总体方案》要求,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规划范围内率先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一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数据企业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先行先试,为国家完善数据领域相关制度供给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提升数据跨境服务水平

当前,全球已步入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金融、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航运、国际贸易等领域对数据跨境便利流动均有很大需求。面对这些新需求,20244月,由上海市网信办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支持设立的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正式启用。

“临港新片区以及上海市有众多外资企业以及中资出海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数据流动的场景。”临港新片区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主任丁睿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比如我们服务的某跨国车企,为了满足国家法律要求的三包、召回、车辆维修升级等要求,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统一的售后服务。这些服务不仅需要实时的数据交换和管理,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为满足这家车企的需求,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牵头组建了企业备案服务交流群,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了多轮沟通对接。“在我们的服务指导下,企业通过系统提交申报材料后,一次性完成备案申报,获得了备案通知书,并完成相关存证方案对接,实现了数据跨境流动。”丁睿说。

作为全国首个由网信办支持设立的一线服务中心,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负责落实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创新试点工作以及支撑上海市网信办数据出境申报政策咨询对企服务等工作,为在临港新片区探索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管理机制奠定服务基石。

今年2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协同上海市网信办发布了上海自贸试验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5月,临港新片区发布了全国首批数据出境操作指引。

“这些政策的落地执行都有我们的身影。”丁睿告诉记者,自运营以来,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积极高效开展对企服务,实现了在服务内容方面全面覆盖数据跨境全品类业务,在服务能力方面持续增强高效性和便捷性,在生态营造方面构建专业服务矩阵,以多维支撑提升数据跨境服务水平。

丁睿介绍,一年多来,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已形成服务大厅与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相结合的“线下+线上”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涵盖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操作指引等文件备案全流程服务,以及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咨询辅导等数据跨境全品类服务;同时积极打造全流程生态服务矩阵,汇聚安全合规、数据技术、基础设施、行业应用、涉外合规5个领域20项服务,提升数据跨境为企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已累计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数据出境政策咨询服务,帮助20多家企业完成数据出境合规备案,助力企业高效便利地进行数据跨境流动活动,为企业拓展海外业务赋能。

“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据已不再是‘0’和‘1’的概念。”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贺维维看来,数据更多地承载了经贸往来、全球科创协同和产业分工等职能。

“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完善数据跨境,为国家数据跨境工作提供先行先试。通过与海外机构和资源对接,形成国际数据合作,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贺维维说。

促进全球数据互联互通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将这些“真数据”转化成为“金资产”。

据悉,自上海数据交易所运营以来,挂牌数据产品数量已超过5000个,涉及金融、交通、通信等诸多大类。与此同时,上海数据交易所聚焦数据交易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做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

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登高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支持建设国际开源促进机构、支持探索开展数据交易服务、支持开展数字包容性国际合作等相关措施,对于上海数据交易所而言,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和实践推动意义。“这些创新举措助力上海数据交易所更好地开展跨境数据流通的创新性实践。”

李登高介绍,自《总体方案》印发以来,上海数据交易所在丰富数据产品供给和探索配套机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在数据产品引入方面,国际专区已吸引超过20家国际数商合作,上架了近200款国际数据产品,广泛覆盖专利、金融、生物医药、商业洞察等多个关键领域,显著拓宽了国内用户获取全球数据的合规渠道。

发布全球首个数据交易所交易规则体系和首个全数字交易系统;搭建国内首个数据交易内生可信交付框架;拓展国际专区数据供给;发布《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安全合规指引》及配套清单……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在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探索数据跨境双向流动新机制,推动国内外企业开展数据跨境流通业务合作,促进全球数据互联互通。

登高表示,在既有的规则体系基础上,上海数据交易所正通过一系列持续性的实践和探索不断优化国际专区的制度与运营环境,包括深化国际合作、创新业务模式、强化平台功能、开展常态化市场活动等。

“这些多元化举措促进国际专区环境的持续优化。未来,我们将在现有制度和商业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国家和企业范围。”李登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