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人才是关键。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肩负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要使命,为涉外法治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近年来,上海锚定加快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积极打造涉外法治建设“人才高地”,进一步增强上海在全球法律服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务实创新,把人才的事交给人才办
2024年初,上海将“大力培育集聚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经验的涉外律师、国际商事仲裁人才”列入重点任务。
面向国际仲裁、涉外律师等领域,上海市司法局启动首届鼎新法治人才评选,让人才推荐人才、让人才评价人才、让人才培训人才,自主制定高端涉外法治人才评价标准和评选要点,通过水平评议、投票打分、主旨演讲、分组沙龙等多个环节,组建鼎新法治人才库,建立领军者、深耕者、新锐者实务人才名录,举办高阶培训班,长期跟踪考察,引导人才为国出力、为国所用。
2024年12月底,面向首批入库人才,举办了鼎新法治人才评选大会和高阶培训班,颁发鼎新法治人才入库证书。
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振安说:“作为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专业人才,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专业素质,才能够驾驭大型项目和复杂案件。通过培训班,大家不仅接触了前沿资讯,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在分组展示中深化了团结协作的友谊。”
“这次的培训班,我们有优秀老师的授课,同时也是同行之间交流分享的难得的机会。”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聂卫东表示,“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学员,都是司法局精挑细选、在各自业务领域有所成就的佼佼者。希望大家能把自己打开,充分享受思想交流碰撞的快乐。”
后续,市司法局将依托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持续组织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前往境外法律服务机构、国际组织学习培训,长期跟踪培养入库人才。
近悦远来,打造高端人才品牌
上海加快开展高端紧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专项工作,打造高端人才品牌。
首批聘请来自法学院校、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等9位权威专家,成立人才发展咨询委员会,参与以才荐才、公正评选、决策咨询,有效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民主化水平。
组建上海国际仲裁专家库并发布两批专家名单,其中多名律师入选全国涉外律师领军型人才库以及全国涉外律师人才库,搭建国家队、上海队、局队法治人才梯队,实现人才队伍数量、质量双提升。
上海全面形成“引进来”的人才集聚效应,一方面通过打造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外滩法律服务集聚带、南京西路—苏河湾国际法律服务集聚带等区域平台,以开明的发展环境吸附人才;另一方面陆续出台诸多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发展政策,以优异的政策环境广纳人才。
例如,浦东新区司法局会同区人社局、区财政局联合发布《浦东新区关于促进法律服务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使近百位法律服务业人才享受政策红利。加大高层次、紧缺型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对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
黄浦区出台实施办法,重点鼓励和支持引进涉外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对毕业于海外高水平大学且具备外国律师执业许可的中国籍律师给予一定奖励。
虹口区制定政策,从落户奖励、人才扶持、安居保障、专业活动、品牌建设等方面制定扶持措施,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引进培养,助力本区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提升。
实践导向,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
上海打通“政律学研用”融合链条,进一步加大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
上海与苏浙皖三地司法部门共同制定《建立长三角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联盟 助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的实施方案》,签订《沪苏浙皖司法鉴定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2024—2026年)》,加强人才工作区域合作。
市教委出台《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开展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立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联盟。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7所高校入选首批教育部和中央依法治国办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在各省市位居前列。加强理论与实务的衔接,推出面对法学院校的“揽百计划”,目前共有清北复交等10所高校57名学生参加实习实训。
广泛创设境内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渠道,加快实现国际化接轨。例如,开展“上海—新加坡律师交流项目”,有效推动沪新两地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合作交流,促进两地律师服务业发展和繁荣,为两地法律人才沟通提供有效途径。后续,上海将探索拓展跨境交流合作,稳步加大与新加坡和港澳地区行政法务部门合作力度,推动与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学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选派上海涉外法治业务骨干力量参加培训。
下一步,将坚持协同发力,发挥好高校主阵地、实务部门实战平台、法律服务产业推动作用,加强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联动培养;探索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发挥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作用,突出各个基地特色优势,提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强化平台赋能,办好用好国际型会议(论坛)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法律服务机构,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投身上海涉外法治实践,加快培养引进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熟悉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