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型建设组织模式,全面跨前服务企业,助力临港新片区项目高效落地

发布日期:2025-07-02     来源:上海临港

临港新片区成立五周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吸引海内外人才和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充分运用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全面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加强营商环境顶层设计,形成了30个营商环境优秀案例。本期推荐:率先试点全过程工程咨询,引领新型建设组织模式、创新“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包”机制,助力临港新片区项目高效落地、临港新片区发布上海首个用电信用评价导则、“即插即用”更强电能,真正做到“电等发展”。

案例一:率先试点全过程工程咨询 引领新型建设组织模式

为提高投资效益、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临港新片区在管理制度、审批流程、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体系方面不断探索,率先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

创新做法

一是介入服务早。在项目建议书编制前组织完成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招标,咨询单位可在设计和投资管理方面,从项目建设成本、后续项目运营等维度帮助建设单位在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制定更合理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规模,减少后期的概算调整和设计变更。

二是组织集成化。整合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业务资源和专业能力,咨询单位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工程实践经验、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方法,实现项目组织、管理、技术等全方位一体化集成。

三是咨询全过程。成立跨部门专项工作组,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持续提供工程咨询服务,在项目建议书、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中,充分参与项目建设成本和实施目标的制定,提高财力项目的整体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率。

实施效果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实现了前期行政审批与项目专项咨询的集成化管理,有效简化了政府投资项目中各类专项咨询业务的采购流程。一次招标包含多项服务内容,并允许全过程咨询单位将专项咨询委托具有相关资质或能力的其他单位完成,减少了建设单位招标采购和合约管理的工作内容。有利于从项目总体进度出发,把控各项服务内容的时间节点,并提前做出预判,做好进度控制和信息流通。

实践案例

临港新片区103顶科社区服务中心新建项目是临港新片区首个试点项目,也是上海市财力投资首个试点项目。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于2023年10月27日取得主体施工许可证。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成立试点工作小组,协调解决试点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堵点,研究财力项目试点的招标通道、取费方式、过程监管等内容,形成了从提前招标到合同备案再到费用支付的工作路径。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建筑外立面风貌方案调整,主体工规证申请滞后,相关职能部门合力推进,指导项目桩基先行并尽快完成主体施工许可申请,节约建设工期2个月。

案例二:创新“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包”机制助力临港新片区项目高效落地

为全面跨前服务好企业,确保项目快速落地投用,临港新片区实施“项目建设全过程服务包”(以下简称“项目服务包”)创新机制,为企业定制系统化解决方案,显著提高项目各环节审批效率。

创新做法

一是首创“一中心一办”服务体系。2022年10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全国首创设立了“项目建设服务办公室”,为落地项目派驻全过程服务专员,实行“一跟到底”,提供时序管理、流程优化、批前辅导和问题跟进等全过程支持。与原设审批审查中心形成“一中心一办”协同联动格局,建服办负责全过程跟进、跨部门协调解决各类问题,中心负责高效审批和窗口服务,实现审批服务和项目服务有效叠加。

二是创新“项目服务包”全过程服务机制。结合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在全市率先形成“项目服务包”全过程零时差响应机制,包含定制化的服务方案、服务专员、流程图、全过程节点清单、办事事项清单、周边配套协同建设、疑难杂症解决路径等内容,帮助企业建立办事流程的整体概念。

三是建设“服务资源库”攻略式信息平台。在传统的项目审批流程图和节点表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打造“一张定制流程图、一份全过程节点表、一套办事服务清单、一本操作指引手册、一个审批服务资源库”的“五个一”项目服务资源库,推动全部政务服务资源应归尽归,并提供各类常见问题的攻略指引,让企业在投资前期即可一站式、一次性获得全部事项清单,特别是涉及技术性文件的申报标准、常见错误等重点问题,大幅降低企业获得信息的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服务包”机制,建设项目由签订投资协议至取得施工许可的平均用时缩短约20%,疑难杂症响应速度和解决效率显著提高,进一步降低了审批改革制度性交易成本,经营主体满意度持续上升。

实践案例

长电科技汽车芯片成品制造封测项目是上海打造车规级芯片集聚地的骨干项目,得益于“项目服务包”机制的高效推动,在项目建设前期,服务专员量身定制开工主辅线节点表和《全过程办事服务清单》,并牵头相关部门提供问题快速解决通道。针对拿地、立项、设计方案审批、环评、消防、工程规划许可证、水土保持、施工图审图、施工许可证等18个锚点事项进行了双向沟通,保障项目信息通畅、决策及时、快速推进。2023年4月15日签订投资协议至8月15日开工,仅用时120天。

案例三:临港新片区发布上海首个用电信用评价导则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化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临港新片区加强电力大数据应用,于2022年发布上海市首份用电信用评价文件,通过评价用户用电信用等级,为临港新片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创新做法

一是建立标准。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用电信用等级评价导则(试行)》,基于电力用户的基本信息、履约表现、用电行为三个维度,将填报信息真实性、申请容量履约情况、电费拖欠、安全隐患整改、违章窃电等13项情形纳入电力行业和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将企业用电信用评级从高至低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

二是使用信用评价结果。A类客户可享受电力能源管家专人服务(包括定期用电安全指导和用电信息一对一咨询等)和专项快速办电举措等两项激励措施,B类客户可享受电力能源管家专人服务(包括定期用电安全指导和用电信息一对一咨询等),C类客户将受到能源管家增加用电检查频次并督促失信行为整改的一项约束,D类客户将受到能源管家增加用电检查频次并督促失信行为整改,以及申请用电新装、增容、迁改业务前,提交承诺函并在各方共同确认通过后方可办理等两项约束。

三是建立信用信息联动机制。评价结果及相关失信行为将推送至临港经济信用平台,作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为企业提供产业扶持等相关优惠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实施效果

《评价导则》是上海首次试点将用电过程中涉及的信用信息纳入社会公共信用体系,依据导则评价维度,将按季度年度全量上报各类用电信用扣分项,开展用电信用扣分项督导整改,逐步形成以用电数据为基础的信用资产,助力临港新片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已开展督导整改6次并落实闭环整改,涉及32家用户,整体用电信用情况良好,A类和B类电力客户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

实践案例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通过用电信用评价导则,发现用电信用整改督导用户在容量履约、临电销户、地下用户站隐患等方面的扣分事项,通过核对扣分清单,督促整改确凿事项,有效共建安全生产局面。目前用电信用评价已落实常态化闭环管理,有效督促了企业安全、合规用电,并为政府实施管理决策提供了助力。

案例四:“即插即用”更强电能,真正做到“电等发展”

经济发展,能源先行。临港新片区电力能源供应跨越式地“供”出了立体式的高效样板,更新迭代电力“即插即用”三个版本,做到了“电等发展”,实现了电能供应的充足稳定与低碳环保,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做法

一是“即插即用1.0”实现临电即插即用。临港能源服务中心根据管委会提供的集中土地出让信息及用户资料,提前架设地块内的临电网络,将电源点预先安装至用户地块红线外,对用户的临电接入需求可实现“当天申请、当天答复、当天出图”,施工工期缩短至1天。

二是“即插即用2.0”实现正式用电即插即用。通过协商送电时间、签订接电契约,多方协作倒排工期,满足客户“零时限”接电要求。针对重大项目用电需求,跨前对接并编制“一项一案”供电配套保障服务方案。搭建“电力接入一件事”行政审批专用通道,将原来半个月以上的项目前期施工证照审批流程,压降至最快2个工作日完成。

三是“即插即用3.0”实现区域整体用电即插即用。管委会与电力公司协同推广“土地带站出让”,提前布局进行配网电源点;开展区域电力配套一体化建设,在地块开发建设启动之前即完成“一揽子”供电解决方案,做到电源电站、电力管线、工井、箱变等全部精准定位,与市政配套同步实施,在用户接电工程之前完成基础设施布局,做到“电等发展”。

四是科学布置电网基础设施。临港新片区主城区按照目标网架构建钻石型配网,在双侧双链的接线模式赋能下,具备快速负荷转供及自愈功能,倘若发生故障,能以用户感知不到的速度转接至其他电源点自动恢复正常供电,从而保持供电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布局了全市独有的微型PMU(同步相量测量)装置,通过北斗卫星授时,使光伏电、风电等不同类型的电顺利实现电网相位相合,提升新能源的并网效率,提升了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承载能力。

实施效果

不同于传统临电接入流程的“先申请、再施工、后通电”,临港新片区临电“即插即用1.0”可实现“用户当天申请、方案当天批复、用户侧具备接电条件的当天送电”的效果,真正实现了用户“拿地即开工”的服务目标。在此基础上,相继提出以“契约制接电”为核心的正式用电“即插即用2.0”和以“区域电力配套一体化”为核心的“即插即用3.0”模式,真正做到“电等发展”。目前已为312家用户提供“即插即用”便捷服务,相关经验和案例获央视、新华社、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实践案例

临电“即插即用1.0”接入模式率先在临港新片区103科创总部湾开展试点,临港能源中心根据土地出让计划提前完成56幅地块临电方案编制、设计和临电网架建设,后续用户临电均实现“即插即用”接入。在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临电“即插即用”在103其他地块、105社区等待开发区域相继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