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成立六周年之际,涵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汽车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方向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临港新片区。
这次集中签约,是临港新片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又一次集中呈现。六年来,临港新片区肩负国家战略使命,以制度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地,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6%,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7%,区域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
围绕重点领域持续发力
此次集中签约的重大产业项目,聚焦产业前沿和科技创新,包含了盛合晶微三维芯片集成项目、中国重燃重型燃气轮机项目、脑机接口验证平台项目、水下机器人项目、鲁汶仪器集成电路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6个重磅项目。本次集中签约项目能级高、投资大、赛道新,总投资额超400亿元,为临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临港科创城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比如,盛合晶微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增强集成电路高端先进封装领域实力,鲁汶仪器项目将推动实现光刻辅助类设备的自主可控,助力提升临港及上海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战略地位,彰显了临港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优势。
“三维芯片封装有个通俗的比喻,就像搭乐高积木。过去,我们通常把所有性能需求都集中在单颗芯片上,主要交由集成电路前段工厂来实现。而现在,通过多芯片三维封装技术,能够将不同功能的芯片通过后段连接工艺整合到一起。封装方式从平面走向立体,芯片从单芯片走向多芯片,这样连接密度加强了,芯片整体性能也就会进一步提升,从而满足人工智能、高性能运算服务器、汽车电子等更高算力需求的产业发展,这已是行业发展的明确趋势。”盛合晶微董事会秘书、副总裁周燕介绍。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是临港新片区一直坚持的方向。特别是今年以来,临港新片区积极推动招商服务一体化发展,“走出去招商”和存量企业增资扩产齐步并进,招商引资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上半年共签约前沿产业项目投资额850亿元,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90%。其中通过“走出去招商”签约项目56个、投资额612亿元;存量企业再投资项目29个、投资额239亿元。
营造产业生态不断增强引力
产业的集聚,需要生态的营造。为此,临港新片区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发挥“链主”企业支撑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产业链融合创新、增强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今年,在“2025临港科创大会”上,临港发布了首批15家“链主”企业名单,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
同时,围绕市区协同产业赛道重点发力,以场景赋能新赛道发展,重点打造“东方芯港”“大飞机园”“动力之源”“AI汽车谷”以及“国际数字创客社区”5大特色产业园区,聚焦集成电路、民用航空、高端装备、智能汽车和数字经济“4+1”主导产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生态。
而生态,正是企业所看重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周燕表示,盛合晶微此次在临港落地生产基地,是出于公司产能扩张的需求。至于为什么选择临港,一方面是因为临港和上海有着良好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就是看中了临港的产业生态。“临港现在和我们产业上下游协同的企业非常多,有着完整产业链的布局,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周燕说。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中心”)在临港的发展,也印证了生态的作用。据介绍,工程中心在临港的发展带动了卫星制造、零部件生产、应用服务等企业的集聚。现在,包括格思信息、湃星信息在内的多家航天产业企业在临港新片区集聚,在与工程中心的研发与产业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几年发展,临港产业发展最大的竞争力就是生态优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李向聪说。六年来,围绕集成电路产业,新片区推动了长电车规级封测、舜宇光波导等项目投产,引入盛合晶微、先导科技等龙头,产值在去年增长1.6倍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8%;围绕民用航空产业,引进了大飞机配套企业60余家,今年上半年航空航天产值同比增长52.9%;围绕高端装备产业,推进国家电投联合特斯拉建设2Gwh储能独立电站,带动上下游企业产能提升,谋划钠电等新型储能技术,今年全年储能产值预计达300亿元;围绕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落地上汽华为“SAIC尚界”项目,并大力吸引汽车电子、汽车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落地。
另外,数字经济产业方面,滴水湖AI创新港已集聚一批数字、软件企业,规上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营收连续两年增长超40%。日企(上海)中小企业国际产业园、中意临港创新合作产业园相继开园,并引进一批外资企业。上半年实到外资10亿美元,增长1.5倍。
加快打造“临港科创城”品牌
现在,集成电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先进制造业正成为临港新片区特色产业名片,让临港新片区规上产值在全市排名从2019年的第10名跃升至2024年第3名,占全市规上产值比重超1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连续保持20%以上,发挥了全市经济增长“发动机”和“增长极”作用。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后续,新片区还将作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的核心承载区,继续以“4+1”主导产业为核心,完善产业生态、强化招大引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建设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打造“临港科创城”品牌,发挥临港低成本创新创业优势,通过“拨改投”、“360”创业政策、搭建临港天使会机制、围绕科研机构技术孵化,让更多企业从临港本地发展起来,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将着力把临港打造成为创新创业之城,使之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新业态和新模式的重要实验场,成为年轻人创业发展的理想家园,从而把临港‘创业之城’打造得更好。”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