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虹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登台亮相的外国朋友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和中国青年一起表演了歌舞节目《虹口伐一样》。虹口的精彩在这个节目里娓娓道来。
这位外国朋友叫罗伯特·米特罗芬,是罗马尼亚工商联合会驻华首席代表。他已在虹口生活工作了14年,是一个妥妥的新虹口人了。
近日,小虹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他热情地分享了自己在虹口的生活点滴,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虹口故事。
“我要去上海!”
罗伯特与虹口的缘分始于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当时他在罗马尼亚从事广告工作,从客户那里了解到了上海即将召开世博会,他也想亲自体验一下,于是就来到了上海。他回忆道:“虽然我只在上海待了两个星期,但是上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我说,我要去上海!”
因为经常在欧洲旅行,罗伯特去过欧洲各个国家的首都,可当他来到上海时,他说他发现这里仿佛是所有那些欧洲首都的集合。这里不仅生活便捷,许多地方都有针对外国人的英语服务,而且这里的人们开放包容,非常愿意和外国人交流。
而给罗伯特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人。在虹口买东西时,无论是杂货店,还是水果店,他遇到的中国人都很和善。罗伯特笑着说,大部分水果的中文名称他都是在虹口的水果店里学会的,周围的顾客和店主都非常乐意教他。“我在虹口住过很多地方,无论是老房子还是新公寓,周围的人并不介意你是一个外国人,他们只是把你当作一个普通的人,就像你20年的老邻居一样。”
谈到在虹口“做事业”,罗伯特同样很满意。他说,当他想开办一家公司时,虹口各部门工作人员都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无论是哪个部门,工作人员都是真正地在为公众服务,并且做得很好。“在罗马尼亚我们相信,一个地区的人的优秀气质和高尚行为会为这个地区带来福气,我相信虹口就是这样。”
“我喜欢所有中国食物”
提到中国美食,这位罗马尼亚朋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喜欢所有中国食物,相较于罗马尼亚人的单一食谱,中国有太多不同的美食了。”罗伯特对上海的小吃印象深刻,汤圆、包子他都非常喜欢。“今年我妈妈来上海,我带她吃了上海的豆花,她还想回家自己尝试着做呢。”
“我还会像北方人一样生吃大蒜、大葱,因为罗马尼亚人也这么吃。” 而被许多外国人视为“生化武器”的皮蛋,罗伯特也表示完全能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罗伯特俨然已经融入了上海的快节奏和烟火气。他已经习惯了上海便捷的外卖服务,认为这非常方便,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各种美食。反而当他回到罗马尼亚后,却为叫不到外卖而感到不适应。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去过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淘宝。“我很久之前去过那里,但是我没买到衣服,因为我太大只了(笑),不过我还是喜欢那里感受到的热闹的氛围,这让我感到非常开心。”
“这件事让我学到了很多”
当谈到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化的经历,他坦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起初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让他闹了不少笑话。他说:“有一次我在一家酒店,我从神龛上拿了一个水果,结果被酒店经理制止了,说从那里拿水果不合适!我当时感到非常尴尬!!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神龛,上面放置的水果并不是为顾客提供的。这件事让我学到了很多,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中国的文化。”
罗伯特说,比起书本,生活是更好的老师。他曾试图通过阅读《易经》和《道德经》等书籍的译本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但他发现和中国人一起打麻将能学到更多知识,还能结交更多的中国朋友。
虹口、虹桥傻傻分不清楚?对我来说不存在的
14年间,罗伯特从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到现在虹口已经成了罗伯特第二个家。
他获得了2023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成为首批“感知虹口—海外推荐官”,还参加过虹口宣传片的拍摄。
罗伯特·米特罗芬在拍摄《虹口伐一样》宣传片时,还有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视频脚本要求罗伯特表现出外国人分不清虹口还是虹桥的情景。然而,罗伯特对此还有点“委屈”,他表示自己在虹口居住了 14 年,完全能够分得清楚虹口和虹桥。但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虹口,他还是做了一点“牺牲”。
在虹口生活的 14 年里,罗伯特见证了虹口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北外滩的发展。“我刚来上海的时候,曾有机会受邀登上大楼俯瞰整个北外滩,那时候这里还都是老房子。组织者指着下方,逐一介绍未来的建设版图,这也让我对未来在虹口的生活充满信心。”
现在,北外滩有了更多的办公楼、商场,同时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剧场、博物馆、美术馆、各国餐厅等一应俱全。罗伯特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围绕北外滩展开:在北外滩友邦大剧院观看原版音乐剧,在今潮 8 弄喝咖啡感受上海的石库门风情,在北外滩滨江喝啤酒吃香肠。
出于对北外滩的喜爱,他连续两次在北外滩组织了罗马尼亚国庆日活动,推进中罗文化交流。
虹口,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区,为罗伯特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舞台,也让他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像他一样,在虹口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归属感。